母系遗传的概念和发现
1 母系遗传的概念 母系遗传,是指两个具有相对 性状的亲本杂交,不论正交或反交,子一代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。这是因为这些性状是由核外基 因( 如线粒体 DNA、叶绿体 DNA) 所控制的,因此表现 出母系遗传的特点。
2 母系遗传的发 现1909 年,德 国 植 物 学 家 C. Correns 发表了关于紫茉莉叶色遗传实验的论文,首次发现母系遗传现象。同年,植物学家 E. Baur 研究了天 竺葵的叶片遗传,也发现类似的现象,并认为是叶绿体 遗传所致。1952 年,M. B. Mitchell 用脉孢菌的小菌落 突变品系与野生型( 大菌落) 进行杂交实验,其结果为后代表现型都和母本相同,以后的研究发现控制该性 状的基因位于线粒体上。1962 年,Lufe 等发现一位年 轻的瑞典妇女有异常增高的基础代谢率,同时伴有线 粒体结构的异常和氧化磷酸化功能的异常。这是人类 首次认识线粒体与人类疾病的发生有关。1962 年,H. Ris 和 W. Plaut 用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方法发现衣 藻的叶绿体中含有 DNA。同年,Nass 夫妇在小鸡线粒 体中发现了 DNA。细胞器 DNA 的发现为母系遗传概 念奠定了物质基础。1987 年,Wallace 等通过对线粒体 DNA 突变与 Leber 病( 又称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, 或称家族性视神经病变) 之间的关系的研究,提出线粒 体 DNA 突变可引起人类疾病,目前已发现 100 余种线 粒体 DNA 突变引起的疾病,这些病也属母系遗传。从 1909 年至今,许多遗传学家用各种实验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,发现母系遗传是真核生物普遍的遗传方式。